春天来了你怎么知道?
一妈一妈一还睡着,朦胧中似乎有几百个幼稚园的小孩聚在窗外尽情地嘶喊,聒噪极了。睡眼惺松地瞄瞄钟,四点半,天还黯着呢!她翻个身,又沉进枕头里。在黑暗的覆盖中,她张开耳朵;在窗外鼓噪的是数不清的鸟,是春天那忍不住的声音。
于是天亮得越来越早,天黑得越来越晚。在蓝得很干净、很阔气的天空里,常常掠过一只大一鸟。它通常落脚在屋顶的一角,休息片刻,然后噼啪打着翅膀,又飞起来。当它翅膀拍打的声音传到书房里,一妈一妈一就搁下手里的活,把身一子探出窗外,睁大眼睛牢牢看着大一鸟飞行的体态和线条。
大一鸟是黑色的,展翅时,却露出雪白的腹部,黑白相间,划过蓝色的天幕,啊——一妈一妈一发出赞美的叹息,然后注意到,嘿,大一鸟嘴里衔着一支长长瘦瘦的树枝,是筑巢的季节哩!
“应台,”对门的罗萨先生说,“Elster的巢好像就筑在你家松树上呢!你不把它弄掉吗?”
“Elster?”一妈一妈一惊喜地说,“那个漂亮的长尾大一鸟就叫Elster吗?”
“漂亮?”罗萨摇摇他的白头,对一妈一妈一的无知似乎有点无可奈何,“这鸟最坏了!它自己不会唱歌,就专找会唱歌的小鸟下毒手。你不知道吗?它专门把声音悦耳的小鸟巢弄坏。Elster越多,能唱歌的鸟就越少。”
安安推着单车进来,接口,“一妈一妈一,Elster还是小偷呢!”
“怎么偷?偷什么?”
小男生把单车支好,抹把汗,“它呀,譬如说,你把什么耳环放在阳台上,它就会把耳环衔走,藏到它的窝里去!”
一妈一妈一纵声笑出来:有这样的鸟吗?它要耳环干嘛?!
罗萨先生走了,安安说:“我的阳台上有个鸟窝。”
“什么?”一妈一妈一心里想,那个阳台上大概由于阳光特别充足,上次发现了三个蜂窝,这回又来了什么。
“窗子上面有个鸟窝,里面有三个蛋,白色的。”
母子三人蹑手蹑脚地摸上了阳台。飞飞脸上的表情告诉你眼前正有重大事件发生,安安有点矜持,不愿显得太骄傲。一妈一妈一爬上凳子,伸长了脖子——杂草和细枝编出了一个圆盆,是个很齐整的鸟窝,可是里头真有东西吗?
“一妈一妈一我也要看!”飞飞扯着一妈一妈一的裙摆。
“嘘———”
一妈一妈一再靠近一点,吓,触了电一样,她的目光碰上了母鸟的目光。稀疏松一软的细一毛一下有一对浑一圆黑亮的眼睛,母鸟一动也不动地瞪着惊愕的一妈一妈一。
一妈一妈一有点手足无措,觉得自己太冒昧,像一个粗汉闯进了静谧的产房。
“一妈一妈一我也要看——”飞飞开始不耐地骚动。
一妈一妈一小心翼翼地抱起飞飞,尽量不发出声响。
“是一妈一妈一鸟。”飞飞对着一妈一妈一的耳朵轻声说,一只手紧紧搂着她的脖子。
三个人偷偷摸一摸地离开阳台,关门的时候,安安老气横秋地说:
“底笛,我们以后不可以到阳台上玩,会吵它们,你懂吗?”
飞飞敬畏地点点头,“会吵它们。”
“不知道是什么鸟——”一妈一妈一下楼时自言自语。
“Elster还是杜鹃来捣乱,”安安说,“就糟了。”
“哦?”一妈一妈一说,“杜鹃会怎么样?”
杜鹃啼血,多么美丽哀怨的鸟,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。
“杜鹃呀?”安安忿忿地说,“你不知道呀一妈一妈一?杜鹃好坏哟,它自己懒,不做窝,然后把蛋偷偷下在人家的窝里,把人家的蛋丢掉!你说坏不坏?”
一妈一妈一瞥了一眼义愤填膺的孩子,心里笑起来:上了一年级开始认字之后,他的知识来源就不只限于一妈一妈一了。
“还有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顺势坐到母亲膝上,“别的一妈一妈一鸟不知道窝里的蛋被偷换过了,它就去坐——”
“孵啦,”一妈一妈一说,“不是‘坐’,是孵。”
“夫?它就去夫,夫出小鸟以后,一妈一妈一你知道吗?杜鹃的小鸟生下来就坏,它一出来,就把别的baby鸟——”
安安气忿地站起来,伸手做推的姿势,“把别的小鸟推出去,让它们跌死!”
“跌死!”飞飞说,神情极严肃。
“还有一妈一妈一,你知道吗?”安安表情柔和下来,“可是现在鸟一妈一妈一都知道了杜鹃的——杜鹃的——什么?”
“诡计。”
“鬼计,都知道了杜鹃的鬼计,它们已经小心了。”
“什么呀!”一妈一妈一瞅着他忍不住笑起来,这是什么动物进化论:鸟类还会搞联合阵线吗?
“真的一妈一妈一!”安安说。
“真的一妈一妈一!”飞飞说。
在院子里种番茄的时候,一妈一妈一下意识地抬头望望松树顶,松树浓绿的针叶上缀满了麦色的松果,看不见Elster的巢。阳光刷亮了松果,像圣诞树上黄澄澄的金球。
“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两手捧着泥土,“我们不把E1ster的窝弄掉吗?它跟杜鹃一样坏。”
“一样坏。”飞飞说,低着头用十个手指扒土。
“不必吧!”
一妈一妈一把番茄和黄瓜的幼苗分开,这一落给安安种,这一落给飞飞种,谁种的谁就要负责浇水,黄昏时候浇水,喏,这是安安的壶,那是飞飞的壶。
“为什么呢一妈一妈一?为什么不把坏鸟的窝弄掉?”
一妈一妈一边浇水,边想,边说:
“因为它们是鸟,我们是人,人说的好坏不一定是鸟的好坏,还是让鸟自己管自己吧!”
“蚯蚓——一妈一妈一——一只蚯蚓——”
飞飞大声喊着。
2
雨,松动了泥土,震动了泥土中的蚯蚓。
太阳就从黑云隙缝中喷一射一出来,释放出一道一道一束一束的光。一妈一妈一和孩子们走在草原上一条不及两公尺宽的小路,远远看去,他们的身影仿佛穿梭在光束与光束之间,仿佛在光雨中飘忽。
泥土中的蚯蚓全钻了出来,散步的人们发现,小路上全是迷失了方向的蚯蚓;它们离开了泥,辗转爬上了小路的柏油路面,大概由于不熟悉路面的坚一硬,就忘了自己究竟来自哪里,要往哪里去;它们搁浅在小路上,被不知情的自行车轮和脚步轧过。
安安和飞飞手中各持细枝,弯下一身来,用细枝小心地将蚯蚓软一软的身一体挑一起,然后往路边用力一抖,蚯蚓就掉到小路边的草丛里去了。
一只、一只、一只、又一只一妈一妈一……孩子的声音在草原上传得老远,特别清脆。
黑云消散了之后,小路亮得耀眼。一妈一妈一用手微遮着眼睛。
3
“一妈一妈一妈一妈一妈一妈一——”
一群孩子拍打着一妈一妈一书房的门,喊叫的声音一声比一声急迫。
“干嘛?”一妈一妈一开了一个缝,很凶,“不是说不能吵我有任何事都找可蒂?”
“对不起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很有教养地却又一派敢做敢当的气概,“花园里有一只小老鼠——”
“Eine Maus!”弗瑞弟帮着腔。他比安安矮半个头。
“Eine Kleine Maus!”飞飞的女朋友小白菜认真地说。她比哥哥弗瑞弟矮半个头。
“一只老鼠——”飞飞傻傻地笑着。他比四岁半的小白菜矮半个头。
一妈一妈一手指间还夹一着笔,把门又掩了两寸,不怀好意地问:“老鼠要吃你们吗?”
“没有,”安安说,“它被垃圾桶卡住了,不能动了——好可怜哟!”
“Arme Maus!”弗瑞弟说。
“Arme Maus!”小白菜说。
“好可怜哟!”飞飞说。
“一妈一妈一没有时间,”门,只剩下一条缝和一妈一妈一的眼睛,“你们找可蒂去解决问题!”
“可蒂会把它打死,一妈一妈一,上次她就打死了一只在花园田———”
“一妈一妈一拜托嘛,去救它嘛!”安安说。
“Bitte bitte……”弗瑞弟说。
“Bitte bitte……”小白菜说。
“去救它嘛、…”飞飞说。
一妈一妈一长长叹了口气,把门打开。孩子们发出欢呼,争先恐后地冲向前去带路。
垃圾桶,其实是个专用来化解有机垃圾的大塑胶桶,里头装的是剩菜残饭和剪下来的树枝草叶。桶底圈上有个小一洞,大概能塞一进两个大拇指的深浅。一小截肉一体在那儿一抽一动。
一妈一妈一蹲下来,围绕着她的孩子在身后又害怕、又兴奋,屏住呼吸,睁大眼睛。这一小一团一 灰糊糊的、软趴趴的东西,一时还看不出是一只老鼠的哪一部分。头在哪里?脚在哪里?究竟从哪里开始?
一妈一妈一这个女人,不怕任何有骨骼的东西:蜘蛛、蜂螂、老鼠、任何种类和长相的虫……她从不尖一叫也不晕倒。唯一让她全身发软的,是那没有骨头的爬虫类:蛇。见到蛇的画片,她就蒙起自己的眼睛,说她要昏倒了。见到真正蠕一动的蛇,她就会发出恐怖的歇斯底里的尖一叫,然后一头栽倒,昏死过去。
现在,她冷静地研究眼前这一团一 东西。她小心地用树枝把洞旁的腐叶挑开,发现小老鼠的头深深一插一进洞里,埋一进了半个身一体,卡得很紧。剩下的一截,也就是后腿和细长如鞋带的尾巴,在空中胡 乱地挣扎。但老鼠完全昏了头,死命往前蹭蹬,越用力当然就越往死洞里塞一进去。
孩子们悄声讨论:它会不会死?它怎么进去的?它是宝宝老鼠吗?它好软哦……
它实在很软,软得让一妈一妈一觉得头皮发麻。她先用两根树枝想用筷子夹红烧肉的方法将老鼠活生生夹出来,老鼠卡得太紧,夹不出来。再用点力,势必要流血。难道,难道,得用手指把它给拖出来吗?呃——够恶心的,那是一团一 一毛一茸一茸、软一绵绵、一抽一搐着的半截老鼠肉……怎么办呢?
老鼠踢着空气,时不时停止了踢动,显然力气不足了。
一妈一妈一以两只手指掐住那鞋带似的尾巴末端,试试看能不能把那家伙拖出来。尾巴和她手指接触的刹那,她挡不住那股恶心的麻感“哇”一声尖一叫起来,吓得四个小朋友往后翻倒,小白菜大哭出声。
拉尾巴,或是拉脚——呢,那脚上有细细的指爪——结果一定是尾巴、脚断了,身一体还夹在里面。
一妈一妈一安一抚好小白菜,下定了决心。
安安奉命取了张报纸来。一妈一妈一撕下一片,包一皮住老鼠身一体,咬着下唇,忍住心里翻腾上来一阵一阵麻麻的恶心,她用手指握紧了老鼠的身一体——一、二、三、拔——孩子们惊叫出声,往后奔逃,一妈一妈一骇然跳起,老鼠从一妈一妈一手中窜走,所有的动作在闪电的一刻发生……
孩子们定下神来,追到篱笆边,叽叽喳喳七嘴八舌:在哪里在哪里?你看你看它的眼睛好圆好黑……
一妈一妈一站在垃圾桶边,手里还拎着皱皱的报纸;她觉得全身起鸡皮疙瘩。
4
盛夏,整个北京城响着蝉鸣。穿短裤球鞋的一妈一妈一骑着自行车穿梭大街小巷,到市场买菜、听北京人卷着舌头说话、和小贩吵架,看起来她在做这个那个事情,其实她心里的耳朵一直专注地做一件事:听蝉鸣。那样骄纵聒噪的蝉鸣,整个城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,响了就停不住。仅只为了这放肆的蝉鸣,一妈一妈一就可以喜欢这个城市。
一妈一妈一一个人逛市场。买了个烙饼,边走边啃,发觉北京的茄子竟然是圆的,葱粗一大得像蒜,番茄长得倒像苹果,黑糊糊的东西叫炒肝,天哪,竟然是早点;调羹不叫调羹,叫“勺”,理发师傅拿着剃刀坐在土路边的板凳上等着客人……
她突然停住脚步。
有一个细细的、幽幽然的声音,穿过嘈杂的市声向她萦绕而来。
不是蝉。是什么呢?她东张西望着。
一个打着瞌睡的锁匠前,悬着一串串拳头大小的细竹笼,声音从那里放出来。一妈一妈一凑近瞧瞧,嘿,是蟋蟀——
蟋蟀!
打瞌睡的人睁开眼睛说:蝈蝈,一块钱一个,喂它西瓜皮,能活两个月。
一妈一妈一踏上自行车回家,腰间皮带上系着两个小竹笼,晃来晃去的。
刚从动物园回来的孩子正在说熊猫。“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说,“有一只熊猫这样——”
他把两只手托着自己下巴,做出娇懒的样子。
“这是什么东西?”飞飞大叫起来。
“安安,”一妈一妈一解下竹笼,搁在桌上,“你说这是什么?”
两兄弟把脸趴在桌面上,好奇地往笼里端详。
“嗯——”安安皱着眉,“这不是螳螂!因为螳螂有很大的前脚,这不是蚱蜢,因为它比蚱蜢身一体大,这也不是蝉,因为蝉有透明的翅膀……是蟋蟀吗一妈一妈一?”
“对,”一妈一妈一微笑着,“北京人叫蝈蝈。”
“叫哥哥?”飞飞歪着头问。
黄昏出去散步,兄弟俩胸前脖子上都圈着条红丝线,丝线系着个小竹笼,竹笼跟着小兄弟的身一体晃来晃去。
入夜,小兄弟闭上眼睛,浓密而长的睫一毛一覆盖下来,使他们的脸庞甜蜜得像天使。蝈蝈开始叫,在安静的夜里,那叫一声荡着一种电磁韵一律。小兄弟沉沉地睡着,隔着的一妈一妈一却听了一一夜 的叫哥哥。
早餐后,兄弟俩又晃着竹笼出门。经过一片草坪,三两个小孩和大人用网子正捕捉什么。小兄弟停下脚步观看。
“外国小孩好漂亮!”手里拿着网子的一个一妈一妈一踱近来,“您是他们的阿姨吗?”
在北京,“阿姨”就是保姆或者佣人的意思。一妈一妈一笑着回答:“是啊,我是他们的保姆,也是仆人,还是他们的清洁妇、厨一娘一。”
“来,送给你一只。。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安安伸出手,手指间捏着一只硕一大的蜻蜓。
安安却不去接。这么肥一大的蜻蜓他可没见过,他犹豫着。
“我要我要——”飞飞叫着。
“不行,”一妈一妈一说,“你会把它弄死。”她小心地接过蜻蜓,像小时候那样熟稔地夹一住翅膀。
走了一段之后,一妈一妈一说:“你们看够了吗?我们把蜻蜓放了好不好?”
好!
放了的蜻蜓跌在地上,大概翅膀麻痹了。挣扎了一会,它才飞走。孩子的眼睛跟随着它的高度转。
“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解下胸前的小竹笼,“我要把我的蝈蝈也放了。”
他蹲在路边,撕一开竹笼,把蝈蝈倒出来。蝈蝈噗一声摔进草丛,一动也不动。安安四肢着地,有点焦急地说:
“走啊!走啊蝈蝈!回家呀!不要再给人抓到了!”
蝈蝈不知是听懂了,还是受到那熟悉的草味的刺激,它真抬起腿来开始迈动,有点艰难,但不一会儿就没入了草丛深处。
安安如释重负地直起身来,转头对飞飞说:“底笛,把你的也放了吧?它好可怜!”
“不要不要不要——”飞飞赶紧两手环抱竹笼,拼命似地大喊。
5
回到欧洲已是秋天。苹果熟得撑不住了,噗突噗突掉到草地上,有些还滚到路面上来。
一妈一妈一把自行车靠着一株树干,眼睛寻找着最红最大的苹果。满山遍野都是熟透了红透了的苹果,果农一般不在乎那踏青的人摘走一两颗。一妈一妈一给小兄弟俩和爸爸一人一个苹果,然后弯身从草地上捡起几个。
走,去喂马。
马,就在前面转角。有一只棕色的马把头伸出来要吃飞飞手里的苹果,飞飞不高兴地骂着:
“嘿——这是我的苹果,你吃你的,地上捡的。”
安安搁下单车,有点胆怯地把一个苹果递过去,马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,“啪啦”一声就将苹果卷进嘴里。咀嚼时,苹果汁不断地从马嘴涌流一出来,散发出浓浓的酸香。
回程是上坡,爸爸力气大,背着飞飞早不见踪影。一妈一妈一和安安推着车,边走边聊天。
“一妈一妈一你知道吗?我又看到我的baby鸟了。”
“什么你的鸟?”
“就是在我阳台上夫出来的小鸟,我前天在葛瑞家的阳台上又看到了,只是它长成大一鸟了。”
一妈一妈一很有兴味地低头看着儿子:“你怎么知道那一只就是你阳台上的baby鸟呢?”
“知道呀!”安安很笃定地,“它胸前也是红色的,而且看我的眼光很熟悉。”
“哦!”一妈一妈一会意地点点头。
“嘘——”安安停住车,悄声说,“一妈一妈一你看——”
人家草坪上,枫树下,一只刺猬正向他们晃过来。它走得很慢,头低着,寻寻觅觅似的。
一妈一妈一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家伙,也悄声说:“它们通常是晚上出来的,这是我第一次在大白天这么清楚地看一只刺猬……”
“我也是。”
“它看起来软一软的,使人想抱——”
“对,可是它全身是刺——一妈一妈一,”安安突然拉着母亲的手,“它等一下会全身卷成一个有刺的球,因为我看到那边有只猫走过来了……”’
一妈一妈一寻找猫的身影,猫窜上了枫树,刺猬一耸一耸地钻进了草丛。
秋天的阳光拉长了树的影子,什么事也没有发生,但是安安和一妈一妈一很愉快地推着车,因为他们第一次将刺猬看个够、看个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