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古典文学 > 佛教书籍 > 六祖坛经 >

新版·敦煌新本六祖坛经·正文(七)

今既忏悔已,与善知识授[一]无相三归依戒。大师言:善知识,归依觉两足尊,归依正离欲尊,归依净众中尊。从今已後,称佛为师,更不归依余[二]邪迷外道。愿自三宝慈悲证明。善知识,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[三]。佛者,觉也;法者,正也;僧者,净也。自心归依觉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离财离色,名两足尊。自心归依正,念念无邪故,即无爱着,名离欲尊。自心归依净,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,自性不染着,名众中尊。凡夫不[四]解,从日至日,受三归依戒。若言归佛,佛在何处?若不见佛,即无所归。既无所归,言却是妄。善知识,各自观察,莫错用意。经中只言自归依佛,不言归依他佛。自性不归依[五],无所依[六]处。

校记

[一]“授”,原作“受”字。

[二]“余”字据国家图书馆“有”七九号写本补。

[三]原本作“身三宝”,参惠昕本校作“自性三宝”。

[四]原本无“不”字,参铃木校本补。

[五]原本缺“依”字,据北京本加。

[六]原本缺此“依”字,据惠昕本补。

今既自归依三宝,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善知识虽念不解,慧能与说,各各听。

摩诃般若波罗蜜者,西国梵语,唐言大智慧到彼岸[一]。此法须行,不在口念;口念不行,如幻如化[二]。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。何名摩诃?摩诃者是人,心量广大,犹[三]如虚空。若空心禅[四],即落无纪空。世界虚空[五],能含日月星辰、大地山河、一切草木,恶人善人、恶法善法、天堂地狱,尽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性含世法是大;万法尽是自性。见一切人及非人、恶之与善、恶法善法,尽皆不舍,不可染着,犹[六]如虚空,名之为大。此是摩诃[七]。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[八]。又有迷人空心不思,名之为大。此亦不是。心量大,不行是校若[九]口空说,不修此行,非我弟子。

何名般若?般若是智慧。一切[一〇]时中,念念不愚[一一],常行智慧,即名般若行,一念愚[一二]即般若绝;一念智即般若生。世人心中常愚,自言我修般若[一三]。般若[一四]无形相,智慧性即是。何名波罗蜜[一五]?此是西国梵音,唐言到彼岸[一六],解义离生灭。着境生灭起,如水有波浪,即是为[一七]此岸;离境无生灭,如水永长流,故即名到彼岸,故名波罗蜜。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当念时有妄,有妄即非真有。念念若行[一九],是名真有。悟此法者,悟般若法,修般若行。不修即凡。一念修行,法身等佛。善知识,即烦恼是菩提。前念迷即凡,後念悟即佛。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第一,无住无去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[二〇]出,将大智慧到彼岸,打破五阴烦恼尘劳,最尊最上第一。赞最上乘法,修行定成佛。无去无住无来往,是定慧等,不染一切法,三世诸佛从中出[二一]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

善知识,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[二二]八万四千智慧。何以故?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。若无尘劳,般若常在,不离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,无忆[二三],无着。莫起杂妄,睚是真如性。用智慧观照,於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见性成佛道。

校记

[一]原作“彼岸到”,敦煌本同,此参惠昕本校。

[二]原本作“如如化”,据惠昕本加“幻”字。

[三]“犹”原作“由”。

[四]原作“莫定心禅”。敦煌本作“莫定心座”,铃木校为“若空心坐”。惠昕本作“若空心静坐”。

[五]“世界虚空”四字,据惠昕本加。

[六]“犹”原作“由”。

[七]原本“摩诃”下有“行”字。

[八]原缺“行”字,据惠昕本加。

[九]“若”,原作“莫”字。

[一〇]原本无“切”字,据惠昕本加。

[一一]原本“愚”作“思”,据敦煌本改。

[一二]“愚”原本作“思”。

[一三]原本缺“世人”、“自言”,参惠昕本补。

[一四]原本无“般若”二字,据惠昕本加。

[一五]原本“何名”下衍“般若”二字。

[一六]原作“彼岸到”。

[一七]原本“为”作“於”,参铃木校本改。

[一八]“永”,原本作“水”,参北京本改。

[一九]原本“若”下有“不”字,据敦煌本删。

[二〇]原本“中”作“口”字。

[二一]原本无“出”字。

[二二]原本无“一般若生”四字,据惠昕本补。

[二三]原本“忆”作“亿”字。

善知识,若欲入甚深心[一]法界,入般若三昧者,直须修般若波罗蜜行,但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一卷,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,当知此人功德无量。经中分明赞叹,不能具说。此是最上乘法,为大智上根人说。小[二]根智人若闻法,心不生信。何以故,譬如大龙,若下大雨,雨於[三]阎浮提,城邑聚落,悉皆漂流[四],如漂草叶;若下大雨,雨於大海,不增[五]不减。若大乘者,闻说《金刚经》,心开悟解。故知本性自有般若[六]之智,自用智慧观照,不假文字。譬如基雨水,不从天有,元是龙王於江 海中将身引此水,令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一切有情无情,悉皆蒙润。诸水众流,却入大海。海纳众水,合为一体。众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复如是。小[七]根之人,闻说此顿教,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[八]者,若被大雨一沃,速皆自倒[九],不能增长;小[一〇]之人亦复如是。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,亦无差别,因何闻法即不悟?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,犹如大云盖覆於日,不得风吹,日无能现。般若之智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,外修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人。闻其顿教,不假[一一]外修,但於自心,令自本性常起正见,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,当时尽悟,犹如大海纳於众流,小水大水合为一体,即是见性。内外不住,来去自由 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。心修此行,即与《般若波罗蜜经》本无差别。

校记

[一]原本无“心”字,据北京本加。

[二]原本“小”作“少”字。

[三]“於”原写作“提”字。

[四]原本无“城邑聚落,悉皆漂流”八字,敦煌本同,此据惠昕本补。

[五]原本“增”作“曾”。

[六]原本“般若”误作“本性”,据敦煌本改。

[七]“小”原本作“少”。

[八]原本“小”作“少”。

[九]原本“速”作“迷”,“倒”作“到”,据北京本校改。

[一〇]“小”原本作“少”。

[一一]“假”,原本作“信”,敦煌本同,参铃木校本改。

【上一篇】:新版·敦煌新本六祖坛经·正文(八)【回目录】 【下一篇】:新版·敦煌新本六祖坛经·正文(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