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古典文学 > 佛教书籍 > 六祖坛经 >

六祖法宝坛经注解·付嘱品第十

付嘱品第十

师一日唤门人法海、志铡⒎ㄟ_、神会、智常、智通、志彻、志道、法珍、法如等曰:「汝等不同余人。吾灭度後,各为一方师。吾今教汝说法,不失本宗,先须举三科法门,动用三十六对;出没即离两边;说一切法,莫离自性。忽有人问汝法,出语尽双,皆取对法,来去相因。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。」

「三科法门者,阴、界、入也。阴是五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也。入是十二入!外六尘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内六门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也。界是十八界:六尘、六门、六识是也。自性能含万法,名含藏识(1)。若起思量,即是转识。生六识,出六门,见六尘,如是一十八界,皆从自性起用。」

(1)指阿赖耶识,此符合楞伽经所说。入楞伽经卷七:大慧!阿梨耶识者,名如来藏,而与无明七识共俱,如大海波常不断绝,身俱生故;离无常过,离於我过,自性清净。余七识者。心意、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。七识由彼虚妄因生。不能如实分别诸法........大慧。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。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。如来藏识不生不灭.....。

「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走十八正。若恶用即众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用由何等,由自性有。对法外境,无情五对:天与地对,日与月对,明与暗对,阴与阳对,水与火对,此是五对也。」

「法相语言十二对:语与法对,有与无对,有色与无色对,有相与无相对,有漏与无漏对,色与空对,动与静对,清与浊对,凡与圣对,僧与俗对,老与少对,大与小对,此是十二对也。」

「自性起用十九对:长与短对,邪与正对,痴与慧对,愚与智对,乱与定对,慈与毒对,戒与非对,直与曲对,实与虚对,险与平对,烦恼与菩提对,常与无常对,悲与害对,喜与嗔对,舍与悭对,进与退对,生与灭对,法身与色身对,化身与报身对,此是十九对也。」

师言:「此三十六对法,若解用,即道贯一切经法,出入即离两边(2)。」

(2)外缚色声,名为彼心。内起妄念,名为此心。若於外不染色,即名无彼心。内不生妄念,即名无此心。此非二边也,心既无二边,中亦何有哉。得如是者,即名中道。

「自性动用,共人言语,外於相离相,内於空离空。若全着相;即长邪见,若全执空,即长无明。执空之人有谤经,直言:『不用文字。』既云不用文字,人亦不合语言;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。又云:『直道不立文字。』即此『不立』两字,亦是文字。见人所说,便即谤他言着文字。汝等须知,自迷犹可,又谤佛经;不要谤经,罪障无数。」

「若着相於外,而作法求真,或广立道场,说有无之过患,如是之人,累劫不可见性。但听依法修行,又莫百物不思,而於道性窒碍。若听说不修,令人反生邪念。但依法修行,无住相法施。汝等若悟,依此说、依此用、依此行、依此作,即不失本宗。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(3)。如一问一对,余问一依此作,即不失理也。设有人问:『何名为暗?』答云:『明是因,暗是缘;明没则暗,以明显暗,以暗显明,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。』余问,悉皆如此。汝等於後传法,依此转相教授,勿失宗旨9

(3)大智度论:常是一边,断灭是一边,离是二边行中道,是为般若波罗蜜。如顿悟入道要门论所说,问:云何是见佛真身。答:不见有无、即是见佛身。问: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。答:有因无立、无因有显。本不立有,无亦不存。既不存无,有从何得。又问:何者是中道义。答:边义是。问:今问中道,因何答边义是。答:边因中立,中因边生。本若无边,中从何生。

师於大极元年壬子,延和七月,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,仍令促工。次年夏末落成。七月一日,集徒众曰:「吾至八月,欲离世间,汝等有疑,早须相问,为汝破疑,令汝迷尽。吾若去後,无人教汝9法海等闻,悉皆涕泣;惟有神会,神情不动,亦无涕泣。

师云:「神会小师,却得善不善等,毁誉不动,哀乐不生;余者不得。数年山中,竟修何道?汝今悲泣,为忧阿谁?若忧吾不知去处,吾自知去处;吾若不知去处,终不预报於汝。汝等悲泣,盖为不知吾去处;若知吾去处,即不合悲泣。法性本无生灭去来,汝等尽坐,吾与汝说一偈,名曰〈真假动静偈〉。汝等诵取此偈,与吾意同;依此修行,不失宗旨9众僧作礼,请师作偈。

偈曰:「一切无有真(4),不以见於真;若见於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若能自有真(5),离假即心真;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(6)?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;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(7)。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(8);不动是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能善分别相,第一义不动(9);但作如此见,即是真如用。报诸学道人,努力须用意;莫於大乘门,却执生死智。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;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;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」

(4)万法虚妄不实。

(5)若见自性明了。

(6)心着於相,则不见自心实相。

(7)如同木石一般。

(8)性本不动,而轮刀上阵,亦得见之。

(9)见前:『善知识,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。故云,能善分别诸法相,於第一义而不动。』此指定慧一体。

时,徒众闻说偈已,普皆作礼,并体师意,各各摄心,依法修行,更不敢诤。乃知大师不久住世,法海上座,再拜问曰:「和尚入灭之後,衣法当付何人?」师曰:「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於今,抄录流行,目曰《法宝坛经》,汝等守护,递相传授,度诸群生;但依此说,是名正法。今为汝等说法,不付其衣。盖为汝等信根淳熟,决定无疑,堪任大事。然据先祖达磨大师,付授偈意,衣不合传。偈曰:『吾本来兹土,传法救迷情,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』」

师复曰:「诸善知识!汝等各各净心,听吾说法。若欲成就种智(10),须达一相三昧,一行三昧。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,於彼相中不生憎爱,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(11)。若於一切处,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,不动道场,真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(12)。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种,含藏长养,成熟其实;一相、一行,亦复如是。」

(10)佛之一切种智也。

(11)一相三昧是在面对各种外境时不起憎爱、取舍、利益成坏等执着之心。(放下对境之执着即是)

(12)文殊般若经下曰:「法界一相,系缘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。.....入一行三昧者,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。」起信论曰:「依是三昧故,则知法界一相,谓一切诸佛法身,与众生身,平等无二,即名一行三昧,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。」

「我今说法,犹如时雨,普润大地;汝等佛性,譬诸种子,遇兹沾洽,悉皆发生。承吾旨者,决获菩提;依吾行者,定证妙果。听吾偈曰:『心地含诸种,普雨悉皆萌(13);顿悟华情已,菩提果自成。』」

(13)祖师说法,众生发萌。

师说偈已,曰:「其法无二,其心亦然。其道清净,亦无诸相。汝等慎勿观静,及空其心;此心本净,无可取舍,各自努力,随缘好去。」尔时,徒众作礼而退。

大师,七月八日,忽谓门人曰:「吾欲归新州,汝等速理舟楫。」大众哀留甚坚,师曰:「诸佛出现,犹示涅盘,有来必去,理亦常然。吾此形骸,归必有所。」众曰:「师从此去,早晚可回?」师曰:「叶落归根,来时无口。」

又问曰:「正法眼藏,传付何人?」师曰:「有道者得,无心者通。」又问:「後莫有难否?」师曰:「吾灭後五六年,当有一人来取吾首。听吾记曰:『头上养亲,口里须餐,遇满之难,杨柳为官(14)。』」又云:「吾去七十年,有二菩萨,从东方来,一出家,一在家,同时兴化,建立否宗,缔缉伽蓝,昌隆法嗣。」

(14)此指有僮苑Q张净满者,於洪州开元寺,受新罗国僧金大悲者,雇令取祖之首归其国以事之。当其时州刺史曰柳无忝,县令曰杨侃,验其谶语,无少差谬

问曰:「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,传授几代?愿垂开示。」师云:「古佛应世,已无数量,不可计也。今以七佛为始。过去庄严劫:毘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舍浮佛;今贤劫:拘留孙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叶佛、释迦文佛,是为七佛。」

「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,第二、阿难尊者,第三、商那和修尊者,第四、优婆笈多尊者,第五、提多迦尊者,第六、弥遮迦尊者,第七、婆须蜜多尊者,第八、佛驮难提尊者,第九、伏驮蜜多尊者,第十、胁尊者,十一、富那夜奢尊者,十二、马鸣大士,十三、迦毗摩罗尊者,十四、龙树大士,十五、迦那提婆尊者,十六、罗睺罗多尊者,十七、僧伽难提尊者,十八、伽耶舍多尊者,十九、鸠摩罗多尊者,二十、闍耶多尊者,二十一、婆修盘头尊者,二十二、摩拏罗尊者,二十三、鹤勒那尊者,二十四、师子尊者,二十五、婆舍斯多尊者,二十六、不如蜜多尊者,二十七、般若多罗尊者,二十八、菩提达摩尊者,二十九、慧可大师,三十、僧璨大师,三十一、道信大师,三十二、弘忍大师,惠能是为三十三祖。从上诸祖,各有禀承,汝等向後,递代流传,毋令乖误9

大师,先天二年癸丑岁,八月初三日,於国恩寺斋罢,谓诸徒众曰:「汝等各依位坐,吾与汝别。」法海白言:「和尚留何教法,令後代迷人得见佛性?」

师言:「汝等谛听!後代迷人,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;若不识众生,万劫觅佛难逢。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欲求见佛,但识众生;只为众生迷佛,非是佛迷众生。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;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;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,自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(15),外无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故经云:『心生种种法生;心灭种种法灭(16)。』吾今留一偈,与汝等别,名〈自性真佛偈〉。後代之人,识此偈意,自见本心,自成佛道。」

(15)福州大安禅师问曰:学人欲识佛,何者即是。丈曰:大似骑牛觅牛。师曰:识後如何。丈曰:如人骑牛至家。师曰:始终如何保任。丈曰:如牧牛人执杖视之,不令犯人苗稼。师自兹领旨、更不驰求。

(16)起信论疏上:以无明力,不觉心动,乃至能现一切境等。故言心生种种法生。此则心随熏动,故云生也。若无明灭,境界随灭。诸识分别,皆灭无余。故言心灭种种法灭。此则心源还净,故云灭也。

偈曰:「真如自性是真佛(17),邪见三毒是魔王,邪迷之时魔在舍,正见之时佛在堂。性中邪见三毒生,即是魔王来住舍;正见自除三毒心,魔变成佛真无假。法身报身及化身,三身本来是一身;若向性中能自见,即是成佛菩提因。本从化身生净性,净性常在化身中;性使化身行正道,当来圆满真无穷(18)。婬性本是净性因,除婬即是净性身;性中各自离五欲(19),见性刹那即是真。今生若遇顿教门,忽悟自性见世尊(21)。若欲修行觅作佛,不知何处拟求真?若能心中自见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。不见自性外觅佛,起心总是大痴人。顿教法门今已留,救度世人须自修;报汝当来学道者,不作此见大悠悠。」

(17)大乘止观:此心即自性清净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。

(18)指报身圆满无穷。

(20)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。

(21)见本原自性天真佛也。

师说偈已,告曰:「汝等好住,吾灭度後,莫作世情悲泣雨泪,受人吊问,身着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但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无动无静,无生无灭,无去无来,无是无非,无住无往。恐汝等心迷,不会吾意,今再嘱汝,令汝见性。吾灭度後,依此修行,如吾在日;若违吾教,纵吾在世,亦无有益。」复说偈曰:「兀兀(22)不修善,腾腾(23)不造恶;寂寂(24)断见闻,荡荡心无着(25)。」

(22)不动貌。

(23)自在无所为貌。

(24)安静貌。

(25)坦坦平平,心无所祝传心法要:「未逢出世明师,枉服大乘法药,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,但学无心,亦无分别,亦无依倚,亦无住着;终日任唑v腾,如痴人相似,世人尽不识你,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,心如顽石头,都无缝罅;一切法透汝心不入,兀然无着,如此始有少分相应,透得三界境过,名为佛出世;不漏心相,名为无漏智;不作人天业,不作地狱业,不起一切心,诸缘尽不生,即此身心是自由 人,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。」师说偈已,端坐至三更,忽谓门人曰:「吾行矣9奄然迁化。於时异香满室,白虹属地,林木变白,禽兽哀呜。十一月,广韶、新三郡官僚,洎门人僧俗,争迎真身,莫决所之。乃焚香对唬骸赶铟熤柑帲瑶熕鶜w焉。」时,香烟直贯曹溪。十一月十三日,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。

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,弟子方辩,以香泥上之。门人忆念取首之记,遂先以铁叶漆布,固护师颈入塔。忽於塔内白光出现,直上冲天,三日始散。韶州奏闻,奉敕立碑,纪师道行。

师春秋七十有六。年二十四传衣,三十九祝发,说法利生,三十七载。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,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。达磨所传信衣,中宗赐磨纳宝钵,及方辩塑师真相,并道具等,主塔侍者尸之,永镇宝林道场;流传《坛经》,以显宗旨。此皆兴隆三宝,普利群生者。

【上一篇】:新版·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目录【回目录】 【下一篇】:六祖法宝坛经注解·护法品第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