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古典文学 > 佛教书籍 > 心经 >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(李炳南老居士着)

李炳南老居士着

壹、讲前小言

┌东晋道安法师制,与西土暗合。

┌通┤

文分三科┤ └首序分,次正宗分,终流通分。

│ ┌此经传世者七种,今现者不计,四译同上例。

└别┼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,最流通。

└奘师译本,简择精要,略去序与流通。

贰、经题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(表解)

┌华言智慧┐┌实相(真空之体)

般若┤├三种┼观照(实相之用)

│ └五不繙一┘└文字(铨释言教)

└→别名—(真性实相)—(一实谛)—(自性清净心)—(如来藏)—(如如)—

  (实际)—(一乘)—(法性)—(首楞严)—(中道)—(毕竟空)等

(智度论)般若是一法,佛说种种名;随诸众生类,为之立名字。

┌上二字译彼岸┐┌生死喻此岸┐

波罗蜜多┤├┼烦恼喻中流┼修习 ┐

└下二字译曰到┘└涅盘喻彼岸┘│
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│┌三贤历一僧只,道力微,被烦恼伏,名远波罗蜜。

└阶段┼一至七地历一僧只,道力增,伏烦恼,名近波罗蜜。

 └八至十地历一僧只,道力盛,尽伏烦恼,名大波罗蜜。

 ┌此系华语,释此者甚多,以为六百卷之精要者圆。

心┤

 └喻人心脏,为百体之要,义合乎中。

 ┌梵语修多罗,译义甚繁。

经┤

 └简举“贯、摄、常、法”。

参、开义

(表解)

┌释名—即前之题。

├显体—即一经指归。本经以中道实相为体。

五玄┼明宗—即修持之法。此经以一心三观为宗。

├辨用—即其功用。以此法自他两度。

└判教—即五时教相。本经在第四时。

肆、人题

唐三藏法师玄奘译

(表解)

┌偃师陈氏名,十三岁出家洛阳净土寺。

├贞观三年西行至印,历百二十八国。

奘师 ┼留学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,受业于戒贤论师,及胜军居士。

略介 ├贞观十九年归长安。

├繙经十九年,成七十三部,千三百三十卷。

└世寿六十五岁。

伍、经文(附表解)

纲甲 示菩萨法空人我执

 ┌实相┐┌破我执┐

节一 般若起用┤├蕴相空性┤ ├度苦厄

 └观照┘└显我空┘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(表解)

 ┌梵语数种翻来┐┌纳音为闻

“观自在”┤├即观世音菩萨┤

 └华译有观自在、观世音┘└达理为观

┌人空般若┐┌但见于空,不见不空。

┌浅┴破除我执┴┴三乘同修,名共般若。

“行深般若”┤

└深┬法空般若┬┬不但见空,又见不空。

└更破法执┘└异三乘,名不共般若。

 ┌空观深,断见思惑,显一切智,见真谛。

“照见”—为三智用┼假观深,断尘沙惑,显道种智,见俗谛。

 └中观深,断无明惑,显一切种智,见中谛。

  ┌一羊毛上尘,七分之为兔毛尘,再七分为水尘。

  ├水尘七分为金尘,再七分为实极微,再七分为色聚微

 ┌(喻)┼色聚微七分名极微之微,不可更分。

 │├实极微名最极微,天眼可见。

┌身─色(众微聚)┐└色聚微及极微之微,名假极微,天眼亦不可见。

五蕴┤ ┌受(前五识)│

└心┼想(意 识)├从因缘生,本无实性。

├行(末 那)│

└识(阿赖耶)┘

┌空无义,因缘所生,自体不实。

 ┌各经举释各有异┐├虚空义,无粗相身,有微妙色。

“空”┼有一至二十之数├约有四义┤

 └为契时机语有异┘├心空义,心不着物,一切俱舍。

└法空义,空为诸法之实相。

 ┌谛观身心┐ ┌烦恼障灭

 ├但见五蕴┴我执空┴度分段生死

“度一切苦厄”┤

 ├蕴从缘生┬法执空┬所知障灭

 └都无自体┘ └度变易生死

 ┌蕴色┐┌从假入空

节二 阐明色空┤├┼从空出假

 └我空┘└空假相即

舍利子!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(表解)

┌幻有因缘,原无自性┐

├此色无此,色性曰空│ (随缘不变)

“色不异空”┤ ├从假入空,照了实性

├湿波喻色,湿水喻空│

└波湿水幻,波岂非水┘

┌空幻四大,造作色法┐

├空不见形,形从空幻│ (不变随缘)

“空不异色”┤ ├从空出假,照了因缘

├湿水幻波,水岂离波│

└水波湿同,水不异波┘

 ┌真如有随缘德

 ├故真如即万法

┌诸法无性,缘生有相┐ ┌万法真如┼真如有不变性

├无性真空,缘生幻色│ │└故万法即真如

“色即是空”├体相不离,空色不二│ │

 空即是色 ┤ ├─中道一义,照了分别

├幻外无真,故曰真空│ │

├真外无幻,故曰幻色│ │┌真空能成幻有

└如波即水,水即是波┘ └真空幻有┼幻有必覆真空

 ├真空显幻有灭

 └幻有不碍真空

 ┌造

 ┌色┤

 │ └受

 │ ┌外—(苦乐)

 ├受┤

 │ └内—(忧喜)

“受想行识” │ ┌有相

 亦复如是 ┬┼想┤

││ └无相

││ ┌遍行五—别境五—善十一

│├行┤

││ └烦恼二十六—不定四

││ ┌前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

│└识┤

│└六意—七末那—八阿赖耶

└前释蕴假体,兹补释假用

┌昧于因果┐

 ┌凡夫┤├执着妄有─┐

 │└执有身心┘ │┌立有诸法

 │┌不了缘生┐ │├方便断空

(附)├二乘┤│ │├次及人空

 契机│└执有五蕴┼法有人空 └方便契机┼进而法空

 说法│   ┌虽了缘生│├后说中道

 ├中乘┤│└利钝不次

 │└不达无性┘

 │┌照了诸法┐

 └菩萨┤├色空中道

└缘生无性┘

┌诸法——蕴处

节三 显示实相,广引蕴处┤┌实相六不

└实相┤

 └本无妄相

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(表解)

┌蕴处等。

“诸法空相”┤

└真空实相无相状,况强名实相。

 ┌从俗谛观事相,因缘有此六者。

“不生”┌事理设喻├从真谛观理性,法空无此六者。

 不灭 │├金瓶 喻,金性瓶相,瓶坏为金沙,沙是金,为瓶之金。

 不垢 ┤└性相色空,仍归中道。

 不净 │┌色从缘起,真空不生;色从缘谢,真空不灭。

 不增 └采古注一┼随流不垢,出障非净;德满不增,障尽非减。

 不减└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,反此以显真空之相。

 │

 └─────近人语:“能力不灭”,近言性;“物质不灭”,近言色。

节四 分示蕴处—名相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真空不变无为之理

 ┌(色) ┐┌阴覆义─妄相烦恼盖覆本性

“蕴”┤├┤ ┌由此五法积聚成身

 └(受想行识)┘└积聚义┤

 └由此积聚尘劳烦恼

 ┌(根)┐

“处”┤ ↓↑ ├(识)所生之十二处

 └(尘)┘

 ┌(根)—眼┐ 耳┐ 鼻┐ 舌┐ 身┐ 意┐

“界”┼(尘)—色┤ 声┤ 香┤ 味┤ 触┤ 法┼诸法性别,各有界限

 └(识)—看┘ 听┘ 嗅┘ 尝┘ 感┘ 念┘

 ┌根┐

 ┌色┤ ├为迷色重者说

(附)蕴处界分合说┤ └尘┘

 └心—识—为迷心重者说

纲乙 示缘声法空法我执

 ┌无十二因缘流转┐

节一 权巧立法┼无十二因缘还灭┼皆无实性

  └无四谛世出世法┘
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。

(表解)

 无明┐  流 ┐

 行 ↙  转↖│

 识 ↙  生↖│ ┌苦┬身心酬业┬(世间果)┐

 名色↙  死↖ 还 │ │ └患累逼恼┘ │

 六入↙  门↖ 灭 │ ├集┬起惑造业┬(世间因)│声

 触 ↙  苦↖ 涅 ├缘觉乘四谛┤ └招集来苦┘ ├闻

 受 ↙  集↖ 盘 │ ├灭┬结业已尽┬(出世果)│乘

 爱 ↙  二↖ 门 │ │ └无生死累┘ │

 取 ↙  谛↖ 灭 │ └道┬正助双修┬(出世因)┘

 有 ↙ ↖ 道 │    └能至涅盘┘

 生 ↙ ↖ 二 │

 老死↙ ↖ 谛 ┘

└───┘

纲丙 无证果相

 ┌智慧本具非可增

节一 自性涅盘┤

  └非从外来何云得

无智亦无得。

(表解)

┌成所作智┐

┌一切智├妙观察智│

┌智┼道种智 ┌┼平等性智├繁至七十余名

“智得”┤ └一切种智┘└大圆镜智┘

└得—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之谓

 ┌智即“能观 之知,得即“所证 之理。无智则“能观知 

“无智得”┤空,无得则“所空境 空。无智方为真智,无得方是真得。

 ├一切法自相皆空。能取、所取,不可得故。

 └本为有病,借空以除;有病既除,空亦不存。

 ┌菩萨依除三障显三德

节二 般若之德┤

 └诸佛依证无上正等正觉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(表解)

 (苦)┌“我执”起烦恼障障涅盘,名曰挂┐┌展转生死

“挂碍”┤ ├┤

└“法执”起所知障障菩提,名曰碍┘└轮回六道

 (业)┌贪求名利患得患失

“恐怖”┼三业相应三界果报

└“华严”列有十八种(不活、恶名、死、恶道、大众等)

  (惑)

“颠倒”——反于真理,迷真逐妄(如四颠倒等)。

┌寤时妄想,寐时幻梦。昼心不散,夜神不昏。

“梦想”┤

└醒时作得主,还要梦时作得主。

┌译曰圆寂。障尽曰寂,德备曰圆┐

“究竟涅盘”┤├菩萨依般若而因圆

└此言大涅盘,又谓必至此际┘

“阿”———译“ 无 ”┐

“耨多罗”—译“ 上 ”┤

“三藐”——译“正等”┼诸佛依般若而果满

“三菩提”—译“正觉”┘

纲丁 尊重赞叹

 ┌赞法至上

节一 结赞┤

 └赞修功德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(表解)

 ┌陀罗尼名(复有明、密语、真言等谓)。

 ├陀罗尼有四(法、义、咒、忍)此言咒。

“咒”┤

 ├陀罗尼义为总持无量义,及善不失、恶不生。

 └明谓净障,密谓不知,真谓实相不虚。

“大神”─具大神力,阴阳不测,除障不虚。

“大明”─破众生闇,鉴照无昧。

“无上”─最胜穷理尽性,无法出上。

“无等等”─一切诸法,无能与等。

┌喻咒赞功除苦叹果

“除苦不虚”┤

└总结而映前起度苦不虚

纲戊 结显开密

节一 说咒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(按)经语有五种不翻,唐代玄奘法师所立,咒语即其一也。秘者深奥难言之义,密为隐密不易示人。又显法诵持,往往寻文思义,不得专一;秘法诵持,不起分别,易成三昧。闻密宗大德云:咒文不尽梵语,通乎各趣,即天竺人,亦每有所不解。但求信心薰习 ,净心感应,故文例不许翻,语例不强解,谨遵之。然各经多有显说密说,不独本经。显说者义详,密说者义简,详简皆说一事;知其显,可会其秘密矣。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终

【上一篇】:心经抉隐(元音老人着)【回目录】 【下一篇】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(净空法师主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