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人物传记 > 一生俯首拜阳明 >

不是好丈夫

不是好丈夫

17岁很快到来,按照家长的设计,王阳明该找个老婆了。他的老婆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定下,是 西布政司秘书诸养和的女儿。若用八竿子来打,诸养和还是王阳明的舅舅。王阳明小时候,诸养和到他家做客,看到王阳明聪慧可爱,情急之下,就想到了自己的丑女儿,赶紧和王华结了个娃娃亲。双方口头协议,等王阳明年满16周岁,二人就步入婚姻殿堂。

王阳明在北京始终和父亲合不来,况且这又是父母之 命,王阳明不得不起程去南昌迎接他的新娘子。

到南昌后,王阳明本想带着新娘子回老家余姚举办隆重的婚礼。但诸养和认为这是多此一举,在南昌办是最好的。因为他是做官的,能收很多红包。王阳明于是住了下来,等待婚期临近。在准备结婚的这段时间,王阳明始终没有与新娘见面,不知是为什么,新娘也没有见他。

新婚那天,各种礼仪结束后,王阳明喝不了多少酒,于是跑到岳父的书房中躲酒。听得外面十分热闹,他的脑袋都要爆炸了,于是偷偷地溜出诸府,漫不经心地行走在路上。

走到一处,见是座庙宇,一抬头,看到“铁柱宫”三字,也不细想,就踱了进去。他的“道家”蛔虫开始作祟了。铁柱宫修于晋代,几经战火,却死而不僵,明朝时死灰复燃,香火鼎盛。王阳明走进这个古董道教的观宇,忽然就想到了养生之术。

道士最善于玩的不是养生,而是炼不老药,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有很多都是被道士间接搞死的。职业素养极高的道士也许是可以炼出不老药的,但他们只能偷偷躲在深山老林中炼,而在皇帝身边并且被皇帝看上的道士都是自费出身的,本领不行,只会吹牛,结果很多皇帝都被丹药害死了,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
王阳明一进庙里,就见一白发老道坐在坐垫上闭眼沉思。王阳明凑近一看,发现老道士眼皮直抖,说明还没有入定。他轻声呼唤,就像呼唤他的情人 一样。老道士睁开眼,见到王阳明青黑的脸,略一震:“你的脸色很不好啊。”王阳明回答:“从小就如此。”老道士点头:“这就对了,难怪你走进来。”这是禅语,一般人都是无法明白的,王阳明自然也不明白。但他有悟性,于是二人开始谈论养生之道。

王阳明当然不仅仅是傻呵呵地听,偶尔听老道士说到一个地方,他感觉似乎听到过,或者说是有点想法,便立即打断老道士,说出自己的看法,老道士深感钦佩。二人不知不觉就聊到鸡鸣。老道士趁王阳明不备,打了个哈欠。王阳明突然想起自己有件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做——入洞房。

他急忙跑回岳父家,只见岳父家灯火通明,老岳父在客厅里绕着柱子狂走,几个下人也都紧张异常,脸上全是汗。王阳明小心上前问老岳父早上好。老岳父一见到王阳明,喜极而泣,说,啊呀,你总算回来了,还以为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呢。说完,他赶紧叫人把王阳明推进了洞房。

洞房里的花烛已经耗尽,和新娘的心情一样。

按风俗,王阳明要在南昌待上一年半载。这时间实在太漫长。据史料记载,王阳明对这位诸氏的感情极不深,嘉靖四年,他老婆死的时候,他也只是哭了几下,连篇回忆散文都没有。

尤其是现在,王阳明和老婆正在蜜月期,可他总想着去找那个老道士侃大山。这说明两人的感情很有问题。

不过他最终还是给自己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方式——练字。

他从岳父的办公室中找出了几桶纸,写完正面写背面,写完背面再写正面,终于把几桶纸写完了,他也该回老家了。

王阳明后来对他的学生谈起蜜月时期的往事,首先提到的就是练字。他说:“我开始写字时,只是仿着字帖写,但我发现无论我写得多漂亮,只是学到了字的形,却没有学到字的神。后来,我提着笔,凝神静气,仔细地想,这个字该怎么写,然后再下笔,我突然发现这样写出来的字真的就是好字,它是我的字,而不是别人的字。”

一年半后,王阳明和老婆起程回浙 余姚。路过广信时,听说娄谅在这里办学校,王阳明精神一振。娄谅在当时就被人称为大学问家,对于理学有很深切的研究,他翻了无数遍理学的书,结果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:圣人是可以学得到、做得到的。王阳明在京城时就听说娄大师是理学方面的专家,今日既然到了家门口,自然要去见一见。实际上,娄谅不仅仅是个理学方面的专家,他还是个神算子。

娄半仙早年进京参加会试,走到杭州休息,醒来后突然原路返回。朋友们就问他,你这是害怕了还是怎么了?娄半仙神秘地说:“这次去不但不能考中,而且还有性命之忧。”朋友们认为他是扯淡,可一个多月后,京城传来消息,会试的贡院在考试那天突然起火,把几个考生烧得面目全非。娄半仙一时成名。可每当有人来求他占卜时,他总是跟对方讲朱熹的“格物”之学,丝毫不提未卜先知的法术。有人就说,娄半仙可能是走火入魔,理学没有搞明白,突然从理学中窥到了占卜神术。

娄谅的确有做半仙的潜力,他年轻时就立下成圣的志向,但和王阳明一样,开始时特别喜欢虚幻的道佛之学。在寻访了诸多大师和道长之后,他突然灵光大开,就像那次从杭州原路返回一样,脱掉道袍,捧起了理学着作,开始拜访理学专家。

专家都喜欢授业解惑、指手画脚,满嘴跑火车,所以娄谅很失望,“怎么都是如何去考公务员呢?怎么就没有一个沉下心来教人修身养性的呢?”王阳明当初就跟他的老师说过类似的话。

在奔跑多年后,娄谅终于碰到了一个真正的专家—— 西临川的着名理学家吴与弼。你如果问孙悟空的师父是谁,很多人答不上来,这正如你问陈白沙的师父是谁一样。明朝三大哲学家中,陈白沙排在王阳明前面,而陈白沙的师父就是吴与弼。

吴与弼也不是纯粹的理学专家,他更像是墨家,每天一大早,就领着学生去开荒种地。学生如果有偷懒的,他就是一顿臭骂,偶尔还动手。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,一出山就名动江湖。所以很多地方官都来找他,要他出来为百姓做点事。他的回答很搞笑:“宦官、释氏(佛学)不除,还想要天下太平,这太难了,我出去顶个屁用!”

娄谅在吴与弼门下学了很多年,终于自我感觉学到了理学的精髓,于是跑到广信,开办学校,招收学员,搞他的娄氏学说。

王阳明来拜见他,他自然很高兴,与王阳明谈了几句话,发现这小子什么都懂点,而且懂得还很多。于是,他把朱熹的“格物”拿出来与王阳明比划了半天,这是他最拿手的。可他突然发现王阳明没有认真地听,于是就说了最最拿手的一句话:圣人是可以学得到、做得到的。

王阳明险些被震个跟头,从此发誓要把娄老师当做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。王阳明很诚恳地问:“如何学到、如何做到呢?”娄谅绕了回来:“格物。”看到王阳明懵懂的样子,就补充说,你看我的老师吴与弼,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人脑袋里想的,都知道,可还是会跑到地里去干活。知识是知识,行动是行动。

王阳明如醍醐灌顶,从此以后,之前那些异想天开,突然消失不见了。

有时候,人改变只在一瞬间,就如人作出很多重大决定时,也是在一瞬间。现在,王阳明作出了重大决定,要好好地“格物”。

回到老家后,王阳明每天总想着“格物”,正在苦苦思索时,他爷爷王天叙去世了。

王天叙对王阳明的影响并不大,但这位老爷子的开放式教育对王阳明的帮助很大。王阳明的老爹王华每每训斥王阳明不脚踏实地时,这位老爷子都会站出来,让王阳明躲过一顿臭骂。王天叙的去世让王阳明哀伤不已,自此,他变得更加“木”了。按照朝廷礼仪,王华必须从京城回到老家给父亲守丧三年。王华在家无事可做,忽然想到应该让王阳明有个前程,去参加科举考试。

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:第一级为乡试,考场设在地方的省会城市;第二级为会试,必须要到北京来考试;第三级为殿试,主持者是皇帝本人。然后由考试委员会分出一、二、三名来,就是状元、榜眼和探花。科举考试的保密是非常严格的,考生写的试卷为墨卷,然后由专人来抄写试卷内容,此则为朱卷。朱卷上面只有编号,没有名字,考官根据朱卷来改卷子、批成绩。尤其是在乡试卷子里,考生填名字要从曾祖的名字写到父母的名字,包括叔伯兄弟等,然后是考生的老师。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,很难有人通过舞弊而得到好成绩。

王阳明的父亲当年就是第一名,即状元。王状元想要让自己的儿子也考中状元,把祖宗光耀得更亮一些。王阳明不想令父亲失望,便专心备考。

乡试的内容是从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中郑重地挑选出三句来,三句话就是三道命题作文,第四道题是给你个韵脚,作一首律诗。

王阳明最先准备的当然是看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,朱熹这个人喜欢做读书笔记,在上面批注得密密麻麻,恨不得把每个字都拆开,分作几个字来评注。王阳明白天看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,晚上就看经、史、子、集。这些课外书让王阳明眼界大开,心思日益增进,回过头来再看《四书集注》时,他觉得太小儿科了。

他觉得朱熹这老头被人崇拜和琢磨了这么多年,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,但是从《四书集注》上居然一点儿都看不出来。他找出了理学的权威着作《近思录》大口大口地阅读,最后,看到朱熹的那句话:众物必有表里精粗,连一草一木都含着至理。就是说,理这个东西存在于万事万物中,你只要去认真地格,它就能出来,你也就成为圣贤了。

王阳明似乎明白了,于是找来一位朋友,两人跑到王天叙种竹子的地方,开始格竹子。两人从早上站到晚上,死盯着竹子不放。第二天又来,直到第三天,朋友终于有点儿熬不住了,说,这简直比熬通宵还难受,看来我离圣贤远着呢。王阳明笑了笑,他虽然眼珠发酸、头晕脑涨,但他认为自己就要接近胜利了,所以他不走。第六天,王阳明终于无法再坚持,因为竹子仍然是竹子,而王阳明却病倒了。

王阳明后来才知道,“格物”不是盯着物不放,而是看一眼物,就要思考它的来龙去脉,从表里深入,最终达到朱熹所谓的“万物都有理”的境界。

王阳明这次的失败令他心灰意冷,他重新拿起《四书集注》,准备他的乡试。

据说,在乡试考场,大家专心答题时,突然有一个穿着绿衣的身材高大的怪人出现,这人还说了一句话:“三人好做事。”说完就凭空消失了。中国人的第二天性就是好迷信,考生们听到这怪人的话后,连卷子都不想做了,专心思考起那句话的深意来。王阳明自然也不能心无旁骛,但他“格”了很久,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。直到多年后,宁王叛乱时大家才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。

那一次乡试,有三人脱颖而出—— 世宁、孙燧和王阳明。宁王谋反时, 世宁屡屡揭发宁王的奸谋,宁王顾忌太多;孙燧总跟宁王过不去,后来被宁王砍了脑袋;王阳明则平定了宁王之乱。有好事者说,“三人”就是指的这三人,“好做事”就是宁王之事。

这种事,都是事后诸葛亮,和大人物的出生异曲同工。

王阳明的乡试很顺利,但好的开始,并不代表以后就会一帆风顺。

【上一篇】:两次落第【回目录】 【下一篇】:何为第一等事